3月5日,地方組織法修正草案(以下簡稱修正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地方組織法是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到目前已經過5次修改,是修改次數比較多的法律之一。此次雖然是以修正草案的形式作部分修改,但修改的幅度大、分量重。從條文數量看,修正草案共48條,現行地方組織法共69條,修改后地方組織法增加到90條。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與此前幾次對地方政府一章修改較少不同,此次修法對地方政府一章作出重要修改,增加了法治政府建設的原則和要求,完善了地方政府的組織和職權,不但涉及的條款比較多,修改力度也超過以往幾次。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完善地方政府職權,是這次地方組織法修改的一大亮點?!鄙虾=煌ù髮W凱原法學院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備案審查專家委員會委員林彥指出,通過修改地方組織法,地方政府組織制度和規則供給會更加充實,有利于地方人民政府更好地履行職權,也有利于更好地服務群眾。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
法治政府建設是推進政府治理體系乃至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對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作出一系列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印發了兩個《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就持續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建設法治政府作出全面部署。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的精神,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實踐經驗,修正草案專設一節,明確政府建設的原則要求,增加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堅持依法行政,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同時,對建設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誠信政府,推進政務公開和政務數據有序共享、實現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依法接受監督等提出明確要求。
在林彥看來,專門增加一節作出一般規定,在原則層面對政府依法履職和依法服務提出明確要求,其目的即在于從不同側面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全面貫徹依法行政原則。
總結實踐經驗完善地方政府職權
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是推進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抓手。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根據黨中央有關精神,總結地方實踐經驗,修正草案完善了地方政府職權和工作方面的有關規定。修正草案明確地方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和優化協同高效以及精干的原則,設立必要的工作部門;明確地方政府在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計劃和預算,國有資產管理,加強區域合作,應對重大突發事件,指導、支持和幫助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方面的職責,明確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規范性文件的程序要求等。
“因為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國家機構組織法治建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成為國家法治體系中較為薄弱的一環?!?b>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全面依法治國智庫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洪雷指出,現行地方組織法中尚欠缺地方組織制度很多重要事項規定,與地方治理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此次修法堅持立足國情和問題導向,系統梳理和全面反思地方制度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對地方政府職權進行補充完善,總結2018年機構改革的實踐,將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則以及成熟的改革成果固化、上升為法律規定,對于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十分必要。
加強基層治理明確街道辦職責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黨中央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有關文件對推進基層政權治理能力建設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專門對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作出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
“現行地方組織法規定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它的派出機關,但沒有規定街道辦事處的職責?!睋珖舜蟪N瘯üの瘒曳ㄊ抑魅瓮l東介紹,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廢止了1954年制定《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這樣在國家層面沒有對街道辦事處職責的規定。一些地方根據實際需要,通過地方立法明確街道辦事處的職責。
根據黨中央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精神,修正草案增加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和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對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鶎尤罕娦宰灾谓M織協助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和市轄區、不設區的市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開展工作。
“對街道辦事處綜合管理、統籌協調等各方面的職責進行明確,在一定程度上理順了實踐和制度供給之間不相適應的情況,總體上有利于基層社會治理和基層法治政府建設?!绷謴┱f。
來源: 《法治日報兩會特刊》2022年3月5日,記者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