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26“世界知識產權日”前夕,由中央政法委宣教室、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承辦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在京隆重召開。中央政法委姜偉副秘書長、最高人民法院陶凱元副院長出席會議并做重要講話。來自北上廣三家知識產權法院的主要負責人和業務骨干、全國司法領域和知識產權法學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60余人共聚一堂,圍繞當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中社會高度關注的“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司法定價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并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知識產權法院建設”和“中華民族傳統資源保護與知識產權制度創新”兩個專題進行了交流。
在開幕式致辭中,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姜偉指出,要重塑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價值理念,完善適應知識產權這一特殊財產權的性質和特點、符合市場規律和滿足權利保護要求的損害賠償計算機制和證據認定采信規則,使損害賠償數額與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相契合,充分發揮知識產權裁判的教育、懲罰、威懾和補償功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法治是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知識產權制度是保護和激勵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性法律制度。舉辦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對于向全社會進一步宣傳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知識,推動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的健全完善,營造鼓勵知識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姜偉強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法治建設的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領域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知識產權案件賠償難,一直是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一大難題。希望知識產權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同志們認真貫徹落實孟建柱同志“完善知識產權案件審理機制,研究知識產權市場價值的司法認定辦法,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防止權利人贏了官司、丟了市場”的指示要求,立足中國國情,結合司法實踐,借鑒國外做法,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從理論依據、制度創新、法律完善等多方面為這一難題尋找解決之道。姜偉指出,要積極探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機制,深入研討我國知識產權法院的模式、功能、特點和運行機制,為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提供理論支撐。同時,也希望知識產權法院積極探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新舉措、新機制、新辦法,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法院在推動司法體制改革和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上的雙重作用。姜偉強調,傳統資源的司法保護是我國知識產權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新領域,也是知識產權保護的新目標,需要我們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創新知識產權制度,加強對我國傳統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有效保護中華民族傳統資源方面取得新共識、新成果。要大力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教育,希望理論界的專家學者多做一些“科普”工作,面向社會傳播知識產權法律相關知識和理念;希望從事知識產權審判實務的法官們通過審理案件,以案說法,教育引導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尊重知識、尊重智力勞動,遵守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希望新聞媒體通過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不斷強化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的輿論生態和社會基礎。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按照中央司法改革部署,我國探索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建立全新的權力運行機制,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指導,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樹立了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不斷提高我國司法的國際公信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繼續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司法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司法效率,發揮整體保護效能。要不斷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的雙軌制模式,加強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之間的相互配合協調和銜接,進一步發揮民事審判在保護知識產權的主渠道作用。要積極推動相關知識產權法律的修改完善,以修改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契機,參照商標法的規定,增加懲罰性賠償制度。要關注創新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對關鍵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訴訟態勢分析,做好前瞻布局應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李林所長在致辭中談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的知識產權法學科自鄭成思教授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完善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理論和法律制度的研究,先后受相關政府部門的委托開展了包括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制定課題在內的一系列重大科研和學術活動,扎實有效地推進了我國知識產權相關領域的法治建設。此次研討會的組織和召開,再一次體現了中國社科院建設新型高端法治智庫的時代要求,體現了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致力于法治建設戰略研究的基本宗旨,體現了法學理論研究服務于法治建設實踐的主要特色。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院長宿遲在致辭中指出:2015年該院在60余起案件審理中通過“遵循先例”,有效實現了類案同判。宿遲認為,知識產權案例指導制度不僅有利于彌補立法不足,統一裁判標準,實現類案同判,推動爭端通過調解、仲裁等非訴方式盡快解決,節約司法資源,還可以有效限制法官個體自由裁量權,有效抵御外界干擾,保障司法公正廉潔。知識產權案例指導制度也在倒逼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推進庭審實質化。該院為此提出“訴、審、判一致”要求,并初步形成《訴、審、判一致性審理規范》,與律師界等各界人士共同開展研究?!霸V、審、判一致”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凡訴必審”、“凡審必判”、“未審勿判”。宿遲解釋說,凡是當事人有爭議的,都必須開庭進行審理,保障當事人充分陳述意見的權利;凡是經過庭審的爭議的問題,裁判時必須逐一予以回應并說明具體理由;未經庭審的爭議,法官不得寫入判決。
研討會的第一專題是“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的司法定價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副庭長王闖擔任主持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吳漢東教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林廣海、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宋健、北京萬慧達律師事務所黃暉律師分別以“知識產權損害賠償認定:司法裁判原則與方法”、“市場價值視域下的知識產權侵權賠償”、“精細化裁判解決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確定難”以及“知識產權法中法定及酌定賠償數額的綜合確定及舉證要求”為題,就如何更好地把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探索既符合知識產權保護基本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損害賠償標準,有效地統一知識產權司法裁判標準,解決長期以來知識產權領域“贏了官司輸了錢”的詬病,更好地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引導作用問題提出了有益的建議。在評議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李明德研究員指出,當下司法實踐中法院大多數適用了法定賠償方式,賠償數額較低。比如其中對于專利損害賠償數額平均大概8萬人民幣,同時我們發現在美國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數額平均大概為450萬美元。就這兩者顯著的差異,李明德研究員認為,知識產權是市場中的權利,而不是抽象的權利,反映的是市場競爭關系,對于無形財產的價值的認定,要從企業的投入、技術方案或版權作品獲得市場成功的比率、商標所反映的商譽等角度予以理解,從而有利于提高我國知識產權損害賠償的數額,進而提升無形財產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地位。
研討會的第二專題是“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知識產權法院建設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蔣惠嶺擔任主持人。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院長宿遲、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黎淑蘭、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院長楊宗仁、北京大學國際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研究員分別圍繞“探索我國知識產權案例指導制度建設”、“深入推進專業化建設”、“推進知識產權審判新發展”、“構建中國知識產權大司法體制”等主題作了發言。自2014年11月開始,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相繼成立。截至2016年3月31日,三家知識產權法院共受理案件19502件,審理判決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知識產權案件,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和按照新的司法體制運行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在設立專門法院是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的第一步,是知識產權法院體系改革探索的起步階段,也是探索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法院體系的一個關鍵環節。北上廣三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設立之初,就在審判組織及審判權運行機制上進行了全新探索,法院機構實行扁平化管理,主審法官實行員額制,案件審理實行法官負責制,切實遵循“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基本司法規律,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司法體制改革的這一最終目標。深入總結這三個法院運行一年多以來的改革進展和案件審理經驗,對于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法院體制改革,深化國家司法體制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在評議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李順德研究員高度評價了三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在審判組織及審判權運行機制上的探索與嘗試,并結合曾經參與的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承擔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制定過程中的相關專題研究成果,就民、刑、行政訴訟法律制度與“三合一”改革的關系、知識產權上訴法院的設立、將專利復審委員會、商標評審委員會改制為準司法機構等問題一一作了精辟解讀。
研討會的第三專題是“中華民族傳統資源保護與知識產權制度創新問題”,本環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知識產權研究室主任管育鷹研究員擔任主持人。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楊紅菊處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周林副研究員、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芮松艷法官、山東大學法學院王笑冰副教授分別就“遺傳資源、傳統知識保護與知識產權制度”、“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法律保護問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法保護”、“民族傳統資源保護與地理標志制度的完善”等主題作了發言。在評議階段,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審判二庭陳惠珍庭長從傳統資源的保護理論基礎和具體制度設計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管育鷹研究員在本環節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制度既要保護“流”、也要保護“源”。注重和加強對我國有先天優勢的傳統資源之利用和保護,對內可以為“萬眾創新”指明方向、對外可以更好地應對國際壓力和挑戰。設立傳統資源的法律保護制度不僅是中國特色知識產權制度的創新,也是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規則制定中增添我國話語權的重要方面。如果我們一味關注追趕對別人長項的保護、輕視甚至放棄對自己長項的保護,那將是國家在知識產權政策上的重大失誤。
研討會閉幕式上,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蔣惠嶺所長對全天的會議作了總結。他首先感謝中央政法委姜偉副秘書長、最高人民法院陶凱元副院長親臨會議并做重要講話,體現了中央領導同志對于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問題的關心和重視。之后他感謝了會議主辦方中央政法委宣教室、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會議承辦方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為會議成功舉辦作出的辛勤努力。本次會議圍繞會議相關主題作了精彩的發言和點評、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大量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理論界與實務部門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并交換了意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必將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推進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司法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次研討會有來自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官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法官60余人參加了會議。此次研討會有多家新聞媒體參與,除了在4?26知識產權宣傳周期間及時向公眾傳達展現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之外,對研討會相關議題的拓展報道和深度研究也在繼續,相信此次會議將對全面推廣創新理念、保護創新者、推動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媒體報道:
中國長安網:姜偉:著力破解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實踐難題2016-04-22
新華社:法學界人士呼吁解決知識產權損害賠償認定難題2016年04月22日
央廣網:與市場價值相契合 未來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或將提高 2016-04-22
光明網: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在京召開2016-04-22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到今年三月底受理案件11670件2016-04-22
新京報新媒體:知產案件“贏了官司輸了市場”?北京知產法院去年平均判賠額45萬2016-04-22
中國經濟網: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今天召開2016年04月22日
新華網: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在京召開2016年04月23日
法制日報: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6-0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