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判例縱橫展,辯異知同比較裁。
本土傳經升耀日,他山借石響驚雷。
何時碧野迎新境,風雨高歌搏箭臺。
2010年7月16日至18日,由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主辦、廣東涉外投資法律學會和肇慶學院聯合承辦、肇慶市東景華府房地產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球化背景下司法比較研討會”在廣東省肇慶市隆重召開。
16日上午,在肇慶學院音樂廳舉行開幕式,出席開幕式的領導與嘉賓有:原國務院法制局局長孫琬鐘先生,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江平教授,清華大學郭道暉教授,原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廣東省政協常委兼學習與文史委員會主任邱金用教授,中共肇慶市委副書記、政委法書記吳華欽先生,廣東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副巡視員梁光宜先生,肇慶學院黨委書記鄭彬濤先生,中山大學法學研究所所長程信和教授,肇慶市東景華府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旺娣先生等,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兆興教授和理事們以及以文赴會的會員們共計77人;肇慶學院師生400多人到會旁聽;還有4位來自法國、美國和比利時的特邀代表,他們是法國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安托萬•卡拉邦(Antoine Garapon),美國Kelley Drye律師事務所的丹尼爾•施美爾(Daniel Schimmel),比利時列日大學法律史教授羅伯特•雅各布(Robert Jacob),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巴爾巴拉•比福爾科(Barbara Villez)。會議收到學術論文42篇。會議由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秘書長張少瑜研究員主持。劉兆興會長致開幕詞;吳華欽、鄭彬濤和孫琬鐘三位同志先后在開幕式上致辭。
比較法學研究邁向國際
這次會議的召開,意義重大,主要表現為如下三點:一是這次會議研討的是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十分關注和黨中央高度重視的“司法公正與司法體制改革”問題,會議的選題非常切合實際的需要。廣東衛視、廣東新聞頻道、肇慶電視臺、南方日報、亞太經濟時報等媒體紛紛跟蹤報道。二是在意大利學者利瑪竇1600年來過的地方肇慶邀請西方學者來進行中西法律文化交流,意義深遠。利瑪竇是最早來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外國人;這次有4位西方學者來這里交流中西法律文化。比較法學研究會成立20年來,在對外法律文化交流上,除私人交往和小型研討會外,未見有外國學者參加研討大會并在會上發表演講。這次會議,一方面,我們向西方學者展示了比較法學研究會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另一方面,西方專家學者同我們交換了他們對中西司法差異的意見。他們當中,安托萬•卡拉邦(Antoine Garapon)第一個發言,他講了《司法形象的意義》,丹尼爾•施美爾(Daniel Schimmel)談了他對法、美、中三國司法比較研究的見解;羅伯特•雅各布(Robert Jacob)介紹了《上帝的審判與西方司法傳統》;巴爾巴拉•比福爾科(Barbara Villez)解釋了什么是“西方司法中的正義女神”。中西法律文化的交流與對中西司法進行比較,提高了人們對我國司法改革的意義的認識。三是今年既是比較法學研究會成立20周年的紀念年,又是比較法學研究會10年前在廣東開年會,從此開始走出京城、面向全國開放式開會的10周年紀念年。
檔次高、研究廣、觀點新、配合好
這次會議有四大特點:一是檔次高。國內方面,既有江平、孫琬鐘、郭道暉等老一輩著名法學專家學者出席,又有一批年青的法學界精英參會;國外方面,既有專家學者,又有法官、律師到會。研討會上,普通話、英語、法語、德語交替使用,由于我們有精通多國語言的專家學者參會,因而研討會不存在語言障礙。二是研究廣。這次研討會主題的設置涵蓋的范圍比較寬廣。與會代表遞交的論文及會上的發言,涉及面很廣,有司法理念、司法價值、司法體制、司法權威、司法救濟機制、司法審查、司法能動、法律沖突等等內容。三是觀點新。研討會上,有許多新的思想火花擦出,許多新的觀點涌出。如江平教授提出了“陽光司法”和“法官要務正業”的理念;郭道暉教授提出了“留有余地與法官的良心”問題;李秀清教授提出當務之急是要把中國好的東西,包括有價值的法學論著翻譯并傳播出去,提高中國的影響力,減少西方對中國的誤解;王麗英教授提出黨校的專家學者在法治建設上要有所作為,中央黨校劉永艷教授和廣東省委黨校吳育珊副教授作出回應。等等。四是配合好。主辦單位比較法學研究會與承辦單位廣東涉外投資法律學會和肇慶學院,協辦單位廣東肇慶市東景華府房地產有限公司,四方配合默契,各自把自身的優勢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達到了辦會的最佳效果。
這次在肇慶召開的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暨全球化背景下司法比較研討會,在中國法學會的正確領導和指導下,在廣東政法部門的有關領導關心支持下,在主辦單位與承辦單位和協辦單位精誠合作下,在比較法學研究會與會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圓滿成功。
文章來源:亞太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