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2014年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之
“依法治國系列研究成果”發布會隆重召開
2015年1月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年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系列之“依法治國系列研究成果”發布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主持會議并發表致辭,科研局副局長陳文學出席會議。近50家新聞媒體出席了發布會。
成果發布包括總報告和四項分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發布了總報告。首先,李林所長介紹了法學研究所作為黨和國家在民主法治人權方面的智囊團,作為國家級的高端法治智庫,在法學理論創新、服務國家法治建設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研究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其次,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為法學界深化法學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法學研究所組織各專業的重量級專家,共同努力,深入研究中國法治建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完成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系列研究報告》和《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兩項重大創新成果。最后,李林所長向與會專家和媒體簡要介紹了兩項重大創新成果的主要內容、創新觀點以及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莫紀宏,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周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熊秋紅分別發布了各自的研究團隊在編制民法典、依憲治國、法治政府建設、互聯網立法、司法改革與司法人權保障等領域取得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研究計劃。孫憲忠研究員認為應當通過立法體系化和科學化,消除現有立法的矛盾,進而通過公正的司法保障人民的權利落到實處;他表示,他們的研究團隊關于民法典編制問題的研究成果,將為國家民法典編制提供高質量、可操作的參考方案。莫紀宏研究員認為依憲治國是中國走向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他闡釋了“依憲治國”從學理概念進入政策層面的過程和意義,進而從推進憲法實施的角度提出了“依憲立法”的概念和觀點。周漢華研究員介紹了研究團隊組織研究的方法和過程,介紹了研究團隊在法治政府建設和互聯網立法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闡釋了互聯網立法的重要性和立法路線圖,分析了該領域有待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問題。熊秋紅研究員介紹了研究團隊在推進審判獨立、司法公開、法院組織機構改革、勞動教育制度改革、死刑案件中的人權保障、社區矯正制度建設等司法改革和司法人權保障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發布會的第三項議題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劉作翔研究員、王敏遠研究員、劉仁文研究員、薛寧蘭研究員、陳欣新研究員、劉洪巖研究員等發布和介紹法學各研究領域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包括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設置與完善、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改革問題、提高刑法修正案(九)以及反恐立法等刑事立法質量、制定慈善基本法和反家庭暴力法等社會立法時需要厘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文化法治建設、環境法治建設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陳甦在閉幕式致辭中首先就媒體對法學所以及法學所專家的一貫支持表示感謝,他認為法學影響法治需要經過提出觀點、形成學界通說、形成社會共識和法治實踐四個環節,其中形成社會共識是很重要的環節,學者可以通過提出對策建議、參與法律起草工作、為立法提供參照模板、提供咨詢、學術影響、法治宣傳、知識傳承等七種途徑來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這其中媒體的支持至關重要。最后,陳甦書記指出,中國50多年的法治建設進程中,法治進步的每一個重要關口法學所國際法所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兩所將繼續秉持傳統,立足現實,展望未來,發揮應有的作用,也希望在法學界和媒體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法治建設不斷進步、不斷繁榮。
(中國法學網記者報道)
在中國社科院創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
依法治國系列專場發布會上的發言
李 林
媒體界的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歡迎并感謝大家撥冗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重大法學理論和法治實踐問題研究和高級法律人才培養的研究所。成立5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法學研究所作為黨和國家在民主法治人權方面的智囊團,作為國家級的高端法治智庫,在引領我國法學理論創新、服務我國法制改革實踐、促進法治建設發展、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落實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2月,我所老所長王家福研究員到中南海作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專題法治講座,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正式確立,產生了直接的推動作用。此后,法學所的專家學者與中國法學界法律界的同仁一道,共同致力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可喜成果。
今天展示給媒體界各位朋友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最新完成的兩項重大創新成果:一項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系列研究報告》,另一項是《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
“依憲治國”是中國走向法治國家的 “不二法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莫紀宏
“依憲治國”一詞法學界最初提出時就是來描述“依法治國”一詞的內涵和特征的,其核心含義是要突出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憲治國。
200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依憲治國”的概念,并將“依憲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描述為“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這是黨和國家的正式文件第一次肯定“依憲治國”一詞的價值,并且將“依憲治國”視為“依法治國”的“應然”價值目標。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正式施行30周年大會上,將“依法治國”與“依憲治國”之間的關系從“首先要”提升為“首先是”。雖然是一字之差,“要”和“是”卻反映了最高決策層對“依憲治國”在推進“依法治國”中所具有的價值認識上的“飛躍”:“是”已經明確肯定“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事項,是不可改變的客觀事實;而“要”只是表示了一種“希望”和“應該”,是一種對理想目標的價值追求。 更多>>
司法改革與司法人權保障
熊秋紅
2013-2014年,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科研人員積極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在推進司法改革、加強司法人權保障方面建言獻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主張,受到國家決策層的重視或采納,主要包括:
第一,鑒于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在國家法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應當做到“兩手都要硬”,一手抓制度內的“硬約束”,比如建立對審判權和檢察權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對審判權和檢察權行使是否侵犯人權的監督機制;另外一手要防范制度外的“硬干涉”,強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只服從憲法和法律,應當排除一切非法的干預。更多>>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簡介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叢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梁慧星先生主持的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課題組歷時近二十年完成的重要學術成果。課題組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煙臺大學法學院等十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二十余人組成,集合了國內民法學界的眾多資深專家,代表了我國當前民法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作為該成果的正式出版物,《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叢書共八卷九冊,分別是: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總則編、物權編、債權總則編、合同編(上、下冊)、侵權責任編、親屬編、繼承編。除建議稿本身外,各編都包括條文、說明、理由和立法例。本次出版的草案建議稿系梁慧星研究員領銜提出的民法典學者建議稿第三版。草案建議稿2002年完成,2003年初次出版。2010年對草案條文進行了第一次修訂,修訂后的草案條文英譯本2010年10月由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在荷蘭萊頓和美國波士頓出版。2012年起課題組對草案條文做了第二次修訂。本次修訂新增條文186條,刪除條文102條,修改條文500余條,條文總數由第一次修訂版的1945條增至2029條。相應地,對各編條文所附說明、理由進行了審定、修改、重寫,并更新相關立法例。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的結構,以潘德克頓體系五編制為基礎稍加變化。首先,將規范民事生活關系的準則,以法律關系為標準,劃分為“物權”、“債權”、“親屬”、“繼承”四編;其次,采用“提取公因式”方法從四編內容中抽出共同規則,作為民法典的“總則”編,形成民法典的“總則——分則”結構;最后,考慮到現代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各種新的合同類型和新的侵權行為類型,致“債權編”內容膨脹而與其他各編不成比例,故參考荷蘭新民法典的經驗,將“債權編”分解為“債權總則”、“合同”和“侵權行為”三編,由“債權總則編”統率“合同編”和“侵權行為編”,形成民法典的“雙層”結構。草案從編撰體例、章節安排、原則和制度的設計,到法律條文的文字表述,均特別注重法典的邏輯性、體系性和可操作性,以求確保法院裁判的公正性、統一性,及人民據以預測自己行為法律后果的可預測性。
本叢書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現代化市場經濟和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的實際出發,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立法經驗、司法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廣泛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和判例學說,順應人類社會進步和法律發展潮流,并注意與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協調一致。在價值取向上以權利本位為主,兼顧社會公共利益;兼顧對個人物質生活條件的保障與對人格尊嚴的尊重;充分貫徹意思自治原則,強調對人民私權的切實保護,非基于社會公共利益目的并依合法程序不得予以限制;盡量兼顧社會正義與經濟效率,兼顧交易安全與交易便捷;切實貫徹兩性實質平等與保護弱者的原則,對勞動者、消費者、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實行特殊保護;既著重于中國現實社會問題的對策,更著眼于中華民族的未來,旨在建立競爭、公平、統一的市場經濟秩序,及和睦、健康、親情的家庭生活秩序,為在中國最終實現人權、民主、法治和現代化奠定民事法制基礎。
2013年,國家出版基金規劃辦公室正式批準《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為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3年11月,《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叢書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民法典的專家建議稿,將成為我國未來民事立法和編撰中國民法典的重要參考。本叢書集我國民法學者近二十年的學術積淀,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品質,集成了民法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推動民法學科研究的繁榮與進步的新的學術平臺。本叢書是我國目前民法學的集大成之作,可以向國外的同仁展示中國民法的學術研究水平。